公司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本文是2015年初应海南一位全国人大代表邀请,让笔者谈一谈对中国农业行业的看法和建议,她将作为提议在即将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笔者从1998年开始从事肥料行业,大多时间一直在一线从事技术服务,深知农民对好产品的期盼,更深知农民的不易,文中所列现象绝非个例,在全国各地市场均有存在。在此,笔者只是希望能藉此唤醒农资人(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良知,为了我们共同的目标—食品安全!!!
一、国内化肥生产状况
截止2014年底,全国肥料生产企业8000余家,其中新型肥料企业2000余家;合成氨企业472家,平均规模14万吨,其中249家生产规模小于8万吨;有磷酸装置的企业90多家,80%生产规模小于10万吨;复(合)肥企业4400多家,产量30万吨以上的仅仅200多家。大大小小这么多的肥料生产企业,真正满负荷生产的能有几家呢?
2013年我国尿素产能打到8070万吨,而市场需求量约为6500万吨,产能过剩约1500万吨。2014年尿素产能达8500万吨,产能过剩达30%。按此发展速度,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国尿素产能将突破9000万吨,市场需求量约为6230万吨,产能过剩接近3000万吨。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化肥总产能已达到13167万吨(折纯,下同),化肥产量达到8011.73万吨,而我国化肥需求量仅为6610万吨,生产过剩量在1401.73万吨,算上进口的,过剩产能超一半。
我国复合肥生产技术落后,复合率仅为30%,低于世界平均50%的复合率,远低于先进水平80%的复合率。
二、化肥市场现状
中国质量万里行自2013年开始,对山西、山东、河北等多地的农资市场走访调查发现,农资市场上很多肥料包装上的执行标准、登记证号等标识不规范、生产厂家不一、品牌滥用、虚假宣传等诸多现象。
(一)传统肥料
1、品牌透支、滥用
贴牌、套牌产品比比皆是,一女多嫁。很多公司自己没有工厂和产品登记证,而是委托其他厂家,借用其生产设备和登记证件等资料来生产,这就造成市场混乱,难以管理。还有同一品牌,多个生产厂家,如“撒可富”品牌复合肥料,竟然有多个生产厂:秦皇岛天鼎化工有限公司、河北天人化工有限公司、中国阿拉伯肥料公司、中美撒可富国际公司、中国撒可富国际公司、中国苏北撒可富国际公司等等,实在让人眼花缭乱,难以选择。
2、夸张宣传、虚假宣传
广告铺天盖地,夸大功效、性能等等。
3、掺假造假
如某些标称99%磷酸二氢钾的零售价才2元/斤,合计4000元/吨。但实质同等含量的磷酸二氢钾,工厂出厂价估计都要9000左右。价格这么便宜,里面成分和含量可想而知。
(二)新型肥料
由于传统化肥存在的缺陷(浪费严重、利用率低、养分不全等),因节水、节肥而生的新型肥料的发展成为关注焦点,包括大量元素水、微量元素、含氨基酸、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及复合微生物、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等。但由于是刚起步,同样面临着许多问题,甚至问题更严峻。
1、行业管理缺失,生产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
目前全国新型肥料生产企业有2000余家,但多数规模小,缺资金技术,在企业发展各方面受到限制,产品没有自身优势和特点,缺乏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和较高市场份额的强势品牌。
2、重产量,轻质量,产品良莠不齐。
现在市面上大多数产品是广谱型的,往往是“一个配方打天下,一个产品用多年”。比如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很多企业不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而是以养分含量论高低,国家标准规定氮磷钾总养分不低于50%,那我为了抢占市场,把总含量做到60%或者70%,更有甚者做到80%。产品技术含量低,推向市场后难以形成持续竞争力,在当地销售一、二年后就会销声匿迹。还有少数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获得非法利润,故意降低产品养分含量,这些产品大部分外包装标注和内装质量不一致,质量比较差。
3、监管缺失,门槛低,鱼龙混杂。
新型肥料门槛低,没有厂房设备、技术、证件,也能够生产销售自己品牌。市面有相当一部分的水溶肥料都是贴牌套牌。特别是小作坊企业,为了最求利益,没有合法的手续也为某些不良经销商代加工生产。“一证两用,甚至一证多用”的现象相当严重。这就造成市面上流通的肥料同质化严重,都是“换汤不换药”,比较混乱。
4、假冒伪劣产品多。
很多厂家或经销商看到某一款产品市场好,就会想办法模仿,甚至造假。比如之前的江苏龙灯的“根多多”产品,主打生根效果,在全国很多地方的销售都不错。于是,同类产品铺天盖地的产生了,什么“根密密”、“根密多”、“根壮壮”、“根先生”、“根聚地”等等,众多生根型的产品一夜之间遍地都是。但又有多少技术含量呢?无非就是低品位的味精下脚料氨基酸或矿物腐植酸,再添加一些如萘乙酸、复硝酚钠、KT30等激素而已。
下图是笔者在新疆市场拍摄的某店里张贴的当地技术监督部门公示的不合格产品名录,为这样的行为叫好!